本网讯 创业长才干,实践出真知。7月14日—19日,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繁昌,开展繁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他们穿梭于繁昌的大街小巷、乡野田间,开启了“遗海寻古”之旅。这个夏天,他们收获感悟、体验成长,学会了担当与协作。一个个青春的身影,展现着皖江学子的精神风貌,用行动传承中华灿烂文化遗产,彰显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精心策划准备,带着信心出发
5月26日晚,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评审汇报会在院学术报告厅举行,“遗海寻古”队以“繁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为主题,凭借充分的准、合理的规划以及明确的分工,从中心众多团队中脱颖而出,顺利获得立项。
为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开始前,实践团队队长胡闽与副队长黄晓菲便早早地来到了繁昌县,走街串巷,熟悉当地环境,并与当地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得到了文化馆方面的大力支持。此外,为确保实践时间安排的精确性,“遗海寻古”队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根据实际对实践计划进行了多次调整。不仅如此,团队负责人还将实践任务细化,具体到每一天,每一位队员身上,确保各项实践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7月14日,“遗海寻古”队一行十人带着信心启程来到了繁昌县。根据此前获得的繁昌县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及地址,对繁昌民歌、中分村徐氏祭祖和孙村戴亭石雕工艺等繁昌县现存非遗文化进行了调查。
感受非遗魅力,收获真切感悟
“遗海寻古”队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得到了繁昌县文化馆以及繁昌县孙村镇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县文化馆和孙村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团队成员顺利采访了繁昌民歌、中分村徐氏祭祖以及孙村戴亭石雕工艺等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对于该团队的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繁昌县文化馆馆长鲍莉莉表示,宣传大于挖掘,希望团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非遗,了解非遗,能够为繁昌非遗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希望年轻一代的继承人可以成为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团队成员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繁昌县。除了日常的拍摄任务外,团队成员每天利用中午和下午的休息时间,到车站、学校、文化馆、各闹市区等地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时,团队成员也常常遭遇拒绝与误会,承受委屈,但成员们深知只有不断地被否定和被肯定,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这也是社会实践经受锻炼的意义所在。每日实践任务结束后,团队成员每天都会开展心得交流会,大家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正是在这一次次碰撞中迸发地更加绚烂。
不同的人群对于非遗文化的领悟与感触不尽相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繁昌县一共有含繁昌民歌、中分徐姓祭祖习俗等在内的四项省级非遗文化,孙村戴亭石雕工艺、墨玉石雕刻工艺等在内的七项市级非遗文化,平铺庐剧、新港茶干制作工艺等在内的十七项县级非遗文化。然而,通过调查显示,这些非遗文化都从不同层面凸显着其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选择与培养的困境。这一问题值得关注与深思。
实践内化一心,总结提升成效
7月19日,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离开了繁昌县,踏上返校的旅途。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透视了非遗的内在世界,看到了非遗的外在发展。在调查中也了解到必须大力宣传非遗文化,让更多人关注、了解非遗文化,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非遗文化融合在一起,弘扬非遗文化,创新文化发展。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不惧酷暑、不畏风雨、不怕艰辛,用实践检验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用行动诠释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塑造了良好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在实践中培养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与作风,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遗海寻古”队的主体实践部分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团队成员将对整个实践活动的素材进行最后的整理与制作,争取展现最为完整与真实的实践成果。此次实践活动在引发团队成员对非遗文化的进一步关注与探索的同时,期冀激励更多皖江学子认识、关注、探索非遗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
(供稿 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 编辑 王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