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防诈骗之一:上好开学第一堂“防骗课”

2016-08-28    预审:周新胜   点击:

案例一:个人信息勿外泄

已是大二学生的小靳。到大学报到时,他曾遇到过这样的骗局。上学途中,他接到短信,说“通信公司现在将对您的手机进行线路检测,请您暂时关闭手机3个小时。”他信以为真,关机三个小时。其间,小靳家里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对方自称是乘务员,说小靳得了急病,急需作手术的钱。小靳家人给小靳打电话也不通,焦急万分、不辨真假,只得汇款。第二天,儿子打电话报平安,方知受骗。

通过此事,小靳教训深刻:在火车上,他和一位“老乡”相谈甚欢,甚至为便于长期联系,老家的电话也告诉了对方。而对方却是骗子,实施上面的骗局。

提醒:大学生坐火车上学或出行时,不要将自己或家庭的详细情况告诉陌生人。另外,大学生也可提前转告父母和亲友,在接到学生病危或意外事故等信息“要求汇款”时,应先与学生本人和学校取得联系,核实情况后再行处理。

案例二:不买登门推销物

大学生初到学校报到,很多生活用品需要置办,尤其是一些原生活地没有而就学地又需要的物品。骗子就利用了这个“商机”。去年,两个女骗子带着紧俏的真皮背心去某高校宿舍推销,称便宜,只收整数100元。此时,骗子已在衣兜里装好一张100元的假钞,买真皮背心的学生付100元票面的真钞。骗子接过去往衣兜里一插,马上拿出来还给对方说:“最好付零钱,我缺零钱”。纯朴的学生压根就没有想到,瞬间工夫对方换了假钞,又拿了两张50元的真钞付给对方。

提醒:一些骗子正是利用学生“识货”经验少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使人上当受骗。更有一些到办公室、学生宿舍推销产品的人,一旦发现室内无人,就会顺手牵羊,溜之大吉。所以,学生们要谨防推销人士,不贪小便宜,最好还是到有信誉的商场超市购买物品。

案例三:借啥别借“银行卡”

去年9月的一天,沈阳某高校的外地新入学女生小王和小张到太原街逛街。傍晚,两人累了,就想找饭店填饱肚子。途经某银行附近,她们被一男一女拦住去路。这两个人均是南方口音,女的30多来岁,男的40多岁,身上穿得都是名牌。他们神情非常焦急,像是遇到难处了。

“小妹妹啊,我们是新加坡来沈阳旅游的。身上的钱被偷了……”两名“新加坡游客”简单述说了自己的遭遇:被偷后,现在身上连住宾馆的钱都没了。“小妹妹,你们能不能把银行卡借给我用一下?我好让新加坡的朋友把钱打进你的卡里。”女“游客”很可怜,恳求两名女大学生。“不用担心,我们就转下帐儿。你们不会损失什么。姐真遇到难处了,你们就帮帮我吧!姐不会忘了你们的好心的。”

小王信以为真,将银行卡及其密码告诉女“游客”。她先打电话让朋友寄钱。几分钟后,对方回话“钱到位了”。男“游客”拿卡进银行取钱。几分钟后,女“游客”说:“这么慢?我去看看。”她也进了银行。

两位女学生等了10多分钟,不见他们出来,进银行也没找到他们。此时,她们方知遇到骗子,小王卡里的4000多块钱都被提走。

提醒:最近一两年,骗子利用部分大学生助人为乐的善良心灵,开始在校园里一次又一次地耍起换汤不换药的老把戏。此骗术有以下特征:对象一般为新生,尤其是善良的女生;对方一般会称自己来自外地找老同学或是外地游客;对方称银行卡被吞或被盗窃;骗子操上海话、粤语或英语,并显示自己的富裕;旁敲侧击问你卡里的钱数,并答应如果借银行卡帮他们转帐,事后会重金酬谢。

案例四:别把手机借骗子

现在,大学生多有手机。自然,手机也成了骗子的目标。有一次,大学生小张在学校附近一个小卖店买东西,遇到一名中年女子。她肩上挎着一个看上去颇上档次的皮包,里面鼓囊囊的。中年女子很着急,对小张说:“小伙儿,我急着找人,手机又没电了。你能不能借我手机用一下,我有急事儿!”小张觉得:几毛钱的事,就借她用一下吧。

“喂,喂……咋信号这么不好?小伙儿,你帮我拿下包,我出去接一下。”她把自己鼓鼓的“高档皮包”递给小张,出去了。小张认为包都在自己这儿,也就没在意。但中年女子再也没回来。原来,她拿着手机溜了。事后,那皮包经人鉴定为假皮包,里面装着一堆旧报纸。

提醒:出门在外,借手机是常有的事,但借手机的人不全是有难相求的人。大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有防范意识,别让坏人“借”走手机。

(信息来源:搜狐教育)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苏州路66号 邮编:241008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电话:0553-5773790

Copyright @ 2014 Wanjiang Colleg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