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首页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壮丽这五年 奋进新时代】皖江学院:砥砺奋进,在凝聚力量中书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2019-12-04   编辑:刘昊 预审:周新胜  终审:周新胜 点击:

本网讯(皖江学院)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五年来,皖江学院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任务,强化责任担当,锐意改革创新,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了从初创办学阶段向规范化办学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凝心聚力,党建统领谋发展

五年来,学院始终按照“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要求,坚持党建统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在攻坚克难中锤炼作风、提升能力,在服务大局中强基固本、强核筑堡,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强化理论武装。院党委通过中心组学习、个人自学、专题研讨、报告讲座等方式,让广大党员同志在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切实武装头脑,提升思想理论水平。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切实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全院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夯实基层组织。五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基层党组织工作精神,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了“党委—总支—支部”三级组织体系,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集中学习研讨、进行年终述职考核等形式,加大对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与评价考核力度,提高了党支部书记的党务工作水平。目前,一支党性观念强、敬业精神足、工作作风实、结构相对合理,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管理骨干队伍已基本形成。制定并实施《皖江学院党员发展工作实施细则》,开展党员发展 “互联网+”群众满意度测评,严格党员发展工作程序,五年来共发展教工党员4名、学生党员1149名,党员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注重顶层设计。伴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认真总结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学院适时将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目标调整为:以教育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明明德、厚基础、强技能”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努力将学院办成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近年来,学院在办学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一个行之有效的“1234”总体工作架构,即“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人格教育两个方案,充分发挥党建统领、文化引领、部门督领三大功能,牢牢把握专业技能达标率、报到率、考研率和就业率四项关键指标”。并且,依据“精简、集约、高效”的原则,实施“一人多技、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用人管理模式,着力培养一批教学管理骨干,努力构建“干和不干不一样,干多和干少不一样,干好和干坏不一样”的薪酬分配制度,初步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运转协调顺畅、工作效能高的“扁平化”管理格局。

改革创新,内涵建设助发展

五年来,学院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外延发展为辅的办学思路,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管理等举措,有力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专业建设。学院始终将专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积极申报新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院在2013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2017年再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申报新专业,本科专业数由2014年的35个增加至目前的51个,涵盖文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打造了“语言艺术类、设计传播类、信息工程类、工商管理类、金融财经类、现代服务类”等六大专业群,形成了以文、经、管、工为主,艺体为特色的专业结构布局。2015年启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制订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完成核心课程建设172门,在建核心课程57门;打造精品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各5门,在建2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院级精品课程。推行“分级分类”的教学方法,进行《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学科专业竞赛等系列从业技能课程,推进特色课程建设。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按照“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根据学院办学实际,构建了“主选母体大学优质教师,优选自聘专任教师,遴选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多元化用人机制,初步建立了一支多渠道、多类型、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通过调整制定政策、召开专题会议、举办技能比赛、开设示范观摩课等,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历层次均有明显提高,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均有明显变化。目前,学院已有自聘副教授9人,自聘教职工具有硕士学位人数达207人,占自聘教职工总数的84.1%;自聘教职工具有中级职称人数达168人,占自聘教职工总数的68.2%。学院共有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教坛新秀”10人,33位教师获得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资助。

强化学生管理。学院以“分区建设、分级指导、分类管理”为工作思路,建立了上下结合、多方联动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学生工作院系两级管理暂行办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指导方案》《学生一日生活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改革方案和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学工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明确了学生工作的总要求,确保学生工作有章可循。创新优化育人载体,通过开发新生校规校纪考试网络平台、学生晚间签到系统,开通学生工作在线微信公众号、建立学生公寓楼层长制度等方式,不断探索“互联网+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严格学生日常管理,提升了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文化人,文化引领促发展

五年来,学院树立“以文化育人引领学院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价值导向、情感激励、情操陶冶功能,努力构建“立交桥”式的文化育人体系,形成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鲜明特色,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凝练皖江精神。2014年,学院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多方智慧,确定院徽、确立“厚德 开物 自强”的院训,并积极宣传和使用。在此基础上,学院结合办学发展历程,凝炼出皖江精神,即“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笃学尚行的实践精神、上善若水的包容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这与学院“诚信 勤奋 团结 博爱”的价值观一起,构成了学院的文化底蕴,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精神高地。此外,还编辑出版《皖江学院院史(20032015)》,制订并实施《文化建设方案》,努力构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文化体系。

打造文化品牌。学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与服务,着力打造活动品牌,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每年举行开学典礼、新生18岁成人礼、学业颁奖典礼、毕业典礼和体育运动会、迎新年迎新生文艺晚会、欢送毕业生晚会等“四礼三会”品牌活动;举办端午节“浸润经典 书香皖江”纪念屈原经典吟诵会、汉字听写大赛等。2015年,皖江国学社被团中央、国家语委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国学社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为培养学生愿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学院于2014年出台了“皖江200”课外阅读活动方案,为全院学生推荐200本课外阅读书目,并成立了学生课外阅读领导组,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开展文化实践。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领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积淀精神力量。2014年,学院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组建“中华文化万里行”团队,赴泰国弘扬中华文化,力行传统美德,受到当地的高度赞扬。2015年,学院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由省教育厅主办、大学承办的“徽文化”大学生夏令营活动,面对面向俄罗斯米宁大学师生讲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习俗,博得俄国友人的赞赏。2016年,学院组织学生赴俄罗斯参加第三届中俄青年论坛,我院学子作品《世界文化公园》项目获得论坛二等奖在不断拓展的文化实践活动中,“文化、教育、实践”像珍珠一样被有机地串了起来,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学生的践行中不断传承和彰显。

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办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五年以来,学生数从2015年的8572人增加至2019年的9741人,我院学子在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奖质量与数量逐年提升,共获奖项1193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左右,考研率不断提升,连续四年超过10%,超过省内部分公办二本院校;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新生录取率100%,新生报到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5%以上。在艾瑞深和武书连公布的排行榜中,我院位居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勇立潮头正当时,激情奋进新时代。处于转设时期的皖江学院,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全体皖江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即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全体皖江人将满怀希望,憧憬未来,全院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以时不我待、真抓实干的工作状态,努力书写学院事业发展的精彩篇章。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苏州路66号 邮编:241008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电话:0553-5773790

Copyright @ 2014 Wanjiang Colleg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网站后台